
在传统编译语言的流程中,程序中的一段源代码在执行前会经历三个步骤,统称为“编译”。
分词 / 词法分析
解析 / 语法分析
代码生成
与其他语言不同,JavaScript的编译过程不是发生在构建之前的。对于JavaScript来说,大部分情况下编译发生在代码执行前的几微秒(甚至更短)的时间内。
举个栗子,var a = 2; JavaScript引擎会将它分为几步完成呢?
答案是两步,JavaScript 会将其看成两句声明:var a; 和 a = 2;。第一个定义声明在编译阶段进行,第二个赋值声明会被留在原地等待执行阶段。
下面是原书对这句声明的拆解分析:
变量的赋值操作会执行两个动作,首先编译器会在当前作用域中声明一个变量(如果之前没有声明过),然后在运行时引擎会在引用域中查找该变量,如果能够找到就会对它赋值。
而要讲的LHS 和 RHS 就是上面说的对变量的两种查找操作,查找的过程是由作用域(词法作用域)进行协助,在编译的第二步中执行。
LHS 和 RHS
LHS(Left-hand Side)引用和RHS(Right-hand Side)引用。通常是指等号(赋值运算)的左右边的引用。我们来看下面这句代码:
console.log(a);
这里对a的引用是一个RHS引用,因为这里a并没有赋予任何值,我们只是想查找并取得a的值,然后将它打印出来。
a = 2;
这里对a的引用是一个LHS引用,因为我们并不关心当前的值是什么,只是想要为赋值操作找到目标。
注:LHS和RHS的含义是“赋值操作的左侧和右侧”并不一定意味这就是"="的左侧和右侧。赋值操作还有其他几种形式,因此在概念上最好将其理解为“赋值操作的目标是谁(LHS)”以及“谁是赋值操作的源头(RHS)”。
这里再举一个较复杂的例子:(找出所有的LHS查询和所有的RHS查询)
function foo(a) { var b = a; return a + b; } var c = foo(2);
这里一共有3个LHS查询和4个RHS查询,这里我们都来做个分析。
LHS:
第6行的 c = ...,c 在赋值操作的左边,所以对 c 需要 LHS 查询。
隐藏着的 a = 2(隐式变量分配),在调用 foo(2) 时,需要将实参2赋值给形参a,所以对 a 需要 LHS 查询。
第2行的b = ..., 解释同 1。
RHS:
第6行的 c = foo(2),foo(2) 在赋值操作的右边,需要知道 foo(2)的值,对 foo(2) 需要 RHS 查询。
第2行的b = a, a 在赋值操作的右边,需要知道 a的值,对 a 需要 RHS 查询。
第3行的 reutrn a + b;, 需要知道 a 和 b 的值, 分别对 a 和 b 都进行 RHS 查询。
小结:如果查找的目的是对变量进行赋值,那么就会使用LHS查询
;
如果目的是获取变量的值,就会使用RHS查询
。
区分 LHS 和 RHS 的重要性
LHS 和 RHS 查询都会在当前执行作用域中开始,如果有需要(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找到所需的标识符),就会向上级作用域继续查找目标标识符,这样每次上升一次作用域,最后抵达全局作用域,无论找到或没找到都将停止。
借用书中的一张图,将作用域链比喻成一个建筑,在对上面的论述进行一次转换。
这个建筑代表储蓄中的嵌套作用域链。第一层楼代表当前的执行作用域,也就是你所在的位置。
建筑的顶层代表全局作用域。
LHS 和 RHS 引用都会在当前楼层进行查找,如果没有找到,就会坐电梯前往上一层楼,如果还是没有找到就继续向上,以此类推。一旦抵达顶层(全局作用域),可能找到了你所需的变量,也可能没找到,但无论如何查找过程都将停止。
总结:不成功的RHS引用会导致抛出 ReferenceError 异常。不成功的LHS引用会导致自动隐式地创建一个全局变量(非严格模式下),该变量使用LHS引用的目标作为标识符,或者抛出 ReferenceError 异常(严格模式下)。



本文地址:https://blog.hellozwh.com/?post=439
版权声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为“起点终站”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

